狗狗币官网 gougoubiguanwang 分类>>
Dogecoin狗狗币交易平台 - 狗狗币价格行情,实时走势图1466 77毫米是你的葬礼①:一战德国野战炮编制演变与初期战术
狗狗币,狗狗币走势,狗狗币怎么买,狗狗币在哪买,狗狗币价格,狗狗币挖矿,狗狗币官网,狗狗币交易平台,狗狗币钱包,狗狗币钱包下载,狗狗币最新消息,狗狗币注册,狗狗币开户,狗狗币下载网址,狗狗币APP),步兵炮兵是德国的军级、集团军级乃至陆军统帅部的打击力量,主要操作重型榴弹炮、加农炮、攻城炮和列车炮打击敌军的防御工事、交通道路、预备队集结点、炮兵阵地以及其他与指挥和运输有关的重要枢纽。而野战炮兵则是分配到步兵师的力量,操作7.7厘米野战炮和10.5厘米轻型榴弹炮跟随步兵进攻,提供一线火力支援,打击敌人的前沿防守力量并阻止其反攻。在1913年,德国野战炮兵编制包括3523名军官、325名军医官、315名兽医官、529名军需官及助理、101名军乐长、214名技术军士、14181名士官与72180名士兵,配备57327匹军马。这些人员操作3732门野战炮与轻型榴弹炮,另有54门训练专用火炮。所有野战炮兵训练与发展事务由野战炮兵总监负责。
和平时期,德国步兵师所属的野战炮兵团(Feldartillerie-Regimenter)指挥部编制包括七名炮兵军官、三名军医官、三名兽医官、三名军需官及其助理、一名军乐队指挥、一名军械员、三名士官及三名团属技工。上述人员均包含六名担任支队参谋部的成员。该团麾下的野战炮兵营(Abteilungen)由三个炮兵连(Batterien)构成,每个连在1914年配备六门7.7厘米野战炮或四门10.5厘米轻型野战榴弹炮。战时状态下,野战炮兵团被拆分为两个营(编号为I和II),每个营下辖常规的三个炮兵连(团内编号1至6),装备野战炮或轻型榴弹炮。野战炮兵连由上尉连长(Hauptmann)指挥,其职位称为炮兵连指挥官(Batterie-Führer)。截至1913年10月1日,野战炮兵与骑炮兵共有642个炮兵连,其中包括野战炮兵射击学校的九个教导连。至1914年,野战炮兵连总数增至782个,到1918年末更达到1691个。
1914年动员时期,步兵师所属的野战炮兵被整编为野战炮兵旅(Feldartillerie-Brigaden),每旅由两个团组成,由少将(Generalmajor)统辖,每个步兵师配属一个炮兵旅。这些野战炮兵旅采用所支援步兵师的编号。1914年8月,师属野战炮兵旅按计划完成组建,每旅最初部署两个团,共十二个野战炮兵连,编为四个营(每团辖两个营)。旅属第二野战炮兵团的第二营通常配备三个10.5厘米轻型野战榴弹炮连,而非7.7厘米野战炮连。轻型弹药纵队为野战中的炮兵团提供补给支持。1914年战争爆发后,德国步兵师所属的野战炮兵旅可以装备66门火炮,其中54门皆为FK.96n/A野战炮。在战争爆发时,德国陆军共拥有5096门FK.96n/A野战炮。
34:由德国第2、8电报营运作的电线年,基于实战经验以及为支援新编部队而急需扩充炮兵单位的需求,原师属两团制野战炮兵旅体系至1917年已被全新编制完全取代。新体系在各师级单位设立新式的炮兵编制,即炮兵司令部(Artillerie-Kommando),不仅统辖野战炮兵,更全面掌控所有配属该师的炮兵力量。随着1916年起各师采用单一野战炮兵团编制(取代1914年以来的两团制结构),野战炮兵旅编制随之消亡。到了1917年,德国步兵师麾下的炮兵司令部下辖1个野战炮兵团和1个步兵炮兵营,改编后的野战炮兵团下辖三个营,编号为I、II、III营,其中一营全员列装轻型野战榴弹炮,至于二营和三营则装备FK.16野战炮或FK.96n/A野战炮。该团麾下的野战炮兵连数量由十二个减至九个(每营三个),每连装备4门轻型榴弹炮或是野战炮,也就是说该团的二营、三营合计可以装备24门FK.96n/A或FK.16野战炮。这种三营制结构也反映了多数步兵师采用三角编组(以三个步兵团为基础)的实际情况,至1917年已成为德国师级野战炮兵支援的标准模式。
39、40:在1917年,诸多德军炮兵连已经掌握了FK.16野战炮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德国第2集团军在对英军的康布雷攻势展开反击时,其麾下步兵团的一个营可以分配到4门7.7厘米野战炮用于步兵支援和反坦克作战,也就是说该团拥有12门野战炮,加起来相当于该师有36门野战炮,而且有资料显示后期德军有这种配置的步兵团不在少数。作者认为这或许说明德国步兵师所属的野战炮兵团的装备不是一成不变,其麾下第一营可将轻型榴弹炮换成野战炮,这样一来该师野战炮数量倒是能达到36门。除此之外,德国步兵团在1917年还可以装备12门机动性更强且可以平射的7.58厘米轻型堑壕迫击炮以及至少36挺射速高达600发/分钟的MG-08/15轻机枪。从这可以看出德军步兵师包括野战炮在内的强火力武器已经从1914年的师、团级别演变到了1917年可以下放到团、营、连级别,其火力要比战争第一年更加可怕。
42、43:FK.16野战炮、MG-08/15机枪和7.58厘米迫击炮值得提及的是自1916年开始编组的所谓近战炮兵连(Nahkampf-Batterien),其数量在1917年间显著增加。这些单位主要为应对1916年9月15日协约国坦克首次亮相战场构成的威胁而组建,大约组建了50支。初期采用改装后的2厘米、3.7厘米、5厘米、5.7厘米及6厘米口径火炮(主要通过降低炮架高度并重新配置以实现近乎平射的弹道),这些防御性炮兵单位(Schützengrabenkanonen-Abteilungen)作为师级单位战区防御力量配属至西线步兵团,由炮兵与步兵炮手共同操作。其实无论是初期部队还是1917年后接替的近战炮兵连(此时已换装7.7厘米口径火炮),均未能实现对协约国坦克的决定性反制,但他们至少也对这些装甲怪兽造成了战术层面的严重威胁。近战炮兵连使用的7.7厘米炮均是野战炮,或是对野战炮轻量化改进的产物。
这种编制的诞生也和一战初期德军的教训有关,在1915年,德军发现防御步兵与炮兵部队间的通讯系统在协约国进攻时常陷入瘫痪。为解决该问题,德军将重型火炮与堑壕迫击炮前置至更接近火线的位置,并将其划归步兵指挥部直接管辖。此举使得部队无需通过野战炮兵的通讯渠道协调,即可获得更强的防御与反击火力支援。1916年末期,随着坦克攻击威胁的出现,配备有效的反坦克措施变得与增强步兵支援火力同等重要。在此影响下,近战炮兵连应运而生,专门负责为一线德军的防御作战提供有效的炮火支援。1916年末,为了满足近战炮兵连的要求,克虏伯公司研发了新式的7.7厘米近战炮(7.7cm Nahkampfkanone)。该炮是对FK.96n/A野战炮轻量化改进而来,其车轮直径缩减至1米,炮盾下部被拆除,轴座脚踏板和炮盾座椅亦被移除,这些措施让该炮全重从1020千克直线厘米近战炮作为前沿堑壕高度伪装的静默火炮使用,不参与常规炮击,仅当敌军步兵和坦克突破前沿阵地时方才投入作战。该炮射程可达5000米,能够发射K.Gr.15高爆榴弹打击敌军步兵,在1917年引入了K.Gr.15m.p.穿甲榴弹用来对付坦克,该炮弹最大穿深52毫米。该型火炮产量约为200门,编为50个近战炮兵连。
从这时起,德国军队的作战哲学就在于在关键战区集中数量足够占据优势的兵力以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如果步兵师长决定好在哪个关键区域发动决定性的攻势,那么野战炮兵旅长就要想办法在这块区域释放出足够可怕的炮火来撕开敌军的阵地。德军野战炮兵的第一任务是在行动开始前压制敌军炮兵,而进攻开始后转为破坏阻拦己方步兵的敌军阵地。此外,当时法军的炮兵组织依然显得落后,炮兵部队只是步兵的跟班,步兵指挥官的命令优先于炮兵,而且法军还将炮兵划分成专门执行不同任务的连队,这些炮兵连压根不参与其他类型任务的训练,甚至在战斗开始后都必须死死占据着自己的阵地,没有一丝灵活切换的意图。相比之下,德国野战炮兵各个单位的任务选择不在于步兵军官的命令,而在于自己对当前战场形势的判断,德军炮兵指挥官在接到一个大体的命令后就不必再当什么步兵的“跟屁虫”,他们会自行分析当前战场和后续战况的形势,并以此作为火力计划制定的依据,上至野战炮兵旅、下至野战炮兵连都要对战术企图有足够的了解以便发挥自己的灵活性,其中一点就是不同的野战炮兵单位不会局限于当前的任务,而是根据战况需要来灵活切换自己的打击模式,比如反炮兵单位也可以用于支援步兵进攻,而反工事单位也能用来反制敌军炮兵。
47:德军火炮的功能会根据任务需要灵活切换而关于野战炮攻击敌军炮兵的问题,德国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发现7.7厘米野战炮其实并不能真正摧毁敌军炮兵,由于口径的限制,7.7厘米野战炮装药量有限,无法对敌军炮兵阵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很多时候只能在周遭区域炸出一堆坑,所以德军野战炮的反炮兵战术不再是直接炸毁敌军火炮,而是干扰敌方炮兵作业,包括杀伤炮组人员和马匹、拦截敌人弹药搬运、阻碍敌人移动炮位、迫使敌人无法正常下达射击指令和观测目标。只要能做到这几点,德军7.7厘米野战炮就能瘫痪掉敌军炮兵功能,只要敌军炮兵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正常开火,那么德军步兵就更有机会打垮敌军前沿阵地的防御,敌军火炮每少发射一枚炮弹,那么德军步兵就多一丝胜算。德军野战炮兵这种思路深刻贯彻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18年都在发挥正面作用。
49、50:德军野战炮在战争初期经常使用榴霰弹攻击敌军炮兵阵地德军喜欢在重要区域集中大量火力实施重击的理念也体现在了其步兵师所属的野战炮兵旅身上。当时法国步兵师也就配备一个炮兵团,装备36门75毫米野战炮,而德国步兵师直接搞出两团制的炮兵旅,足足有72门火炮,其中54门均为FK.96n/A野战炮,而一个野战炮连装备6门这种火炮,而法国野战炮连只有4门“75小姐”。6门制炮兵连与4门制相比需要更大的阵地,也更不利于伪装,但它能释放出更多的炮弹,而且在遭受1-2门的损失后也可以继续坚持,4门制炮兵连则没有这种容错率。自1889年起,德国野战炮兵亦被称为乘载炮兵,因其行军期间炮手皆乘于骡马、前车及炮架之上,以便随时由行军状态转为阵地部署并展开火力攻击。除火炮前车外,每个炮兵连还配备一辆六马牵引的观测车,载有人员与设备用于构建观测点。进入阵地时,火炮以线列并排展开,弹药车梯队位于其后约八步距离。炮组由炮长及六名炮手(
6人炮组在发射阵地后方约300米处,炮兵连的前拖及其他弹药车辆隐蔽待命;600米后方则有轻型弹药纵队随时准备补给。在完成战备状态后,由炮兵连长从观测所指挥火炮试射。该观测点须同时具备对炮兵阵地与目标的通视条件。目标定位通过剪式望远镜结合地形与地图实施,使用6400密位全圆周分度的方向测角仪测算目标及炮阵的方位角,并将数据转换为火力指令——信号兵通过旗语向炮手传递指令:野战炮兵采用单旗莫尔斯码系统,步兵炮兵则依照旗语罗盘使用双旗信号。在阵地战中亦采用野战电话通讯,然而线路网络在敌军猛烈炮击下持续面临中断风险。作战部队、观察所与火力阵地间的通讯在敌方火力压制或机动战中始终存在重大隐患。除地面观测外,空中观测亦被采用——战争时期通过炮兵观测气球(由野战航空兵用绞车固定)或炮兵侦察机实施,尤其自1915年起飞机可通过无线电报进行通信后更臻完善。野战炮兵与步兵炮兵采用相同的射击规程,即通过100米间距的近弹与远弹进行夹叉射击,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坐标、海拔高度及分布范围。自1914年开始,德国陆军空勤队就拥有所谓的“炮兵飞行分队”(
一战爆发前,德国7.7厘米野战炮的任务就是快速跟随步兵行动,在4公里范围上实施直接射击,支援步兵攻击,但1914年战争爆发后,运动战很快宣告破产,协约国步兵们因炮弹和机枪的威胁纷纷躲进战壕,而野战炮的弹道太过平直,很难对此造成威胁,而且随着机枪的发力,德军野战炮在火线上直射敌军阵地的战术越发变得危险。面对敌军反炮兵火力的威胁,再加上间接射击尚不成熟,德军选择将野战炮部署到后方,但这导致本就缺乏锻炼的步炮协同更是雪上加霜。虽说野战炮的定位就是步兵支援武器,但前线德军步兵严重缺乏与炮兵的联络手段,无法及时告知前线动态,导致德军野战炮不能及时的提供支援,而且屡次导致误击事故。这个问题最终促成德军下放本是工兵武器的堑壕迫击炮,并开发步兵炮这种新玩意。